【聆聽初心故事·重溫紅色記憶】王秉林:“我是大別山的兒子”
歡迎訂閱《信陽手機報》移動用戶發(fā)送短信 XYSJB 到10658300即可開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費
編者按 信陽是大別山革命老區(qū),。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一大批共產(chǎn)黨人歷經(jīng)磨難,、篳路藍縷,,為革命勝利,、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作出了巨大貢獻,。新中國成立后,,他們或解甲歸田,,躬耕鄉(xiāng)野,或深藏功與名,,為國家的建設和發(fā)展默默奉獻,。
2024年10月,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信陽市委組織部和信陽日報社聯(lián)合開展了“聆聽初心故事·重溫紅色記憶——尋訪新中國成立前入黨的老黨員”主題采訪活動,。活動聚焦全市新中國成立前入黨的老黨員代表,,挖掘他們的感人事跡,,聆聽他們的初心故事,回望革命歷程,,傳承紅色精神,,從中探尋忠誠堅守的源泉,找尋催人奮進的力量,,激發(fā)愛黨愛國熱情,,銘記歷史、燭照后人,。
信陽日報自今日起,,特開設“聆聽初心故事·重溫紅色記憶”專欄,以文,、圖,、視頻等多種形式,帶您走近一個個讓人肅然起敬的老黨員,。敬請關(guān)注,。
王秉林:黨齡80年。1926年8月出生,河南省濮陽縣人,。1944年9月參加革命,,曾任河南省信陽地區(qū)行署副專員、中共信陽地委常委,,1987年離休。
王秉林:“我是大別山的兒子”
信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時秀敏 李浩/文 聶品/圖
時秀敏 胡慶芳 聶品 湯友猛 周久祺/視頻
98歲,,黨齡80年,,堅守大別山77年,這是老黨員王秉林最引以為豪的事情,。
“從1947年8月跟隨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我就再也沒有離開過這里?!?0月29日,,在信陽圣德康養(yǎng)中心,撫今追昔,,王秉林動情地說:“我是大別山的兒子,!”
昔日的年輕戰(zhàn)士如今已白發(fā)蒼蒼。說起當年戰(zhàn)斗的故事,,老人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仿佛一切就發(fā)生在昨天,他們依然是鏖戰(zhàn)沙場的戰(zhàn)士……
記者為王秉林佩戴勛章
“走到大別山,,就是勝利,!”
1947年8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lǐng)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主力即劉鄧大軍12萬人,,千里躍進大別山,開始了人民解放戰(zhàn)爭史上的歷史性轉(zhuǎn)折,。
“千里躍進大別山,,是偉大的壯舉,我全程參加了戰(zhàn)斗,?!睍r任劉鄧大軍警衛(wèi)團二營八連副指導員的王秉林,和大部隊一起,,從魯西南轉(zhuǎn)戰(zhàn)大別山,。
“前有隴海線、黃泛區(qū)等天然障礙,,后有國民黨十幾個勁旅窮追不舍,,又值酷暑雨季,水勢大,路難走,,人困馬乏,,可謂困難重重?!睂ηЮ镘S進的艱難險阻,,王秉林記憶猶新。
過黃泛區(qū),,是千里躍進大別山的第一道難關(guān),。
據(jù)王秉林回憶,號稱“死亡區(qū)”的黃泛區(qū),,到處是泥水沒膝,,深的可及肚臍;沒水的地方,,也盡是稀爛的膠泥,,前腳起,后腳陷,,行軍,、食宿都十分困難。
“鄧小平政委和劉伯承司令員命令炮兵將一部分大而重的榴彈炮和卡車就地埋藏或炸毀,,以減輕部隊負重,,加快行軍的速度?!蓖醣种袣馐?、聲音洪亮,“8月22日過沙河后進行休整政治動員,,首長還向部隊提出了‘走到大別山就是勝利’的口號,。”
過沙河,,戰(zhàn)汝河,,劉鄧大軍來到了千里躍進的最后一道險關(guān)——淮河。
8月的淮河,,正值主汛期,,水情變化無常,劉鄧大軍被阻擋在淮河北岸,。此時,,敵人追兵的先頭部隊已和我后衛(wèi)部隊接上了火,形勢十分危急,。
“8月26日夜晚,,劉伯承司令員乘小筏子,借著馬燈的光亮,手拿竹竿,,親自探測水情,,可以徒步過河,立即下命令,,過,!”王秉林把手放在脖頸,比劃著說,,“我個低,,水最深的地方到我這里,兩個高大的戰(zhàn)友架著我過河,。”
8月27日,,劉鄧大軍剛剛渡過淮河,,河水就暴漲。數(shù)十萬國民黨追兵只能望河興嘆,。劉鄧大軍終于挺進到大別山,。
“走到大別山就是勝利!”時隔幾天后,,王秉林再次聽到了這句話,。
那是1947年8月31日,劉鄧大軍在光山縣北向店召開直屬部隊連以上干部會議,。
“鄧政委站在方桌前作報告,。他說,同志們,,我們已經(jīng)進入大別山了,!過沙河后我講過,走到大別山就是勝利,。我們勝利了,!”王秉林說:“大家席地而坐。我坐的位置,,離政委不到兩米,。”
往事歷歷在目,。在回憶中,,王秉林仿佛又回到了那段崢嶸歲月,幾近失明的眼睛熠熠生輝……
兒子用輪椅推著王秉林散步
“我是幸運的,,還能有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
1947年冬至1948年年初,,遵照黨中央的部署,劉鄧大軍主力先后轉(zhuǎn)出大別山,轉(zhuǎn)戰(zhàn)淮北和豫西,,大別山軍民繼續(xù)堅持戰(zhàn)斗,。
王秉林的命運,從此與大別山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留在大別山戰(zhàn)斗,,我大仗打得不多,小仗打得不少,。白雀園戰(zhàn)斗,、大界嶺反擊戰(zhàn)、易家田鋪戰(zhàn)斗……我數(shù)次遇險均安全脫險,?!眻允卮髣e山,留給王秉林最深的記憶,,除了戰(zhàn)斗的殘酷,,就是難捱的饑餓。
此時,,國民黨軍隊對大別山地區(qū)進行瘋狂“圍剿”,。
“我們的對策是上山打游擊,保全實力,,能打則打,,不能打則跑。當時處境極端惡劣,,吃,、住、穿,、行十分困難,,尤其是缺吃饑餓,難以度日,。白天上山,,夜晚下山弄飯吃,一天能吃上一頓飽飯,,就算好生活了,。”王秉林說,。
1948年年初,,易家田鋪戰(zhàn)斗后,王秉林和泗店區(qū)的部分干部,,跑上了新縣最高的山峰——黃毛尖半山腰,,山高林密,,易于隱蔽??墒?,山上是敵人,山下有敵人,,上不去,,下不來,被困守在半山腰,。
“渴了喝點山泉水,,餓了就啃竹根,三天沒吃一粒米,?!蓖醣终f,“很多戰(zhàn)友倒下了,。我是幸運的,,還能有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p>
“爹親娘親黨更親,,永遠不忘黨的恩”
新中國成立后,,王秉林留在了這塊他為之戰(zhàn)斗過的紅色熱土,,先后在新縣、潢川,、息縣,、固始等地任職,修建過鲇魚山水庫和22萬伏輸變電工程,,為大別山革命老區(qū)的建設發(fā)展鞠躬盡瘁,。
離休后,他繼續(xù)發(fā)揮余熱,,審修了《中共信陽地區(qū)組織史》,、《信陽地區(qū)革命斗爭史》、信陽地方志和潢川,、商城,、光山、固始等縣縣志,,老區(qū)建設促進會,、老年體育協(xié)會、老年詩詞研究會也總能見到他忙碌的身影,。
“爹親娘親黨更親,,永遠不忘黨的恩,。”2021年,,在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之際,,王秉林向黨交納了1萬元黨費,并深情地寫道,,“黨將我引上革命道路,,對我恩重如山!”
談起如今生活,,王秉林心懷感恩:“我穿過槍林彈雨,、任過重要職務、承擔過重大任務,,如今福壽延年,。看到祖國繁榮昌盛,,老區(qū)日新月異,,我覺得可以告慰地下的戰(zhàn)友了!”
采訪中,,已近期頤之年的王秉林始終思維清晰,,情緒高昂。他情不自禁地高唱《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并舉起右手,,莊嚴地重溫入黨誓詞:“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擁護黨的綱領(lǐng),,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zhí)行黨的決定……”
一字不落,,滿含深情,!
采訪結(jié)束時,王秉林以一首自己的詩作《感懷》相贈:
從政歷經(jīng)七十年,,飽嘗辛辣苦酸甜,。
槍林彈雨追明路,雪暴風狂過險關(guān),。
花甲歸來詩詠樂,,夕陽晚景話清閑。
踐行五有滿心志,,感謝黨恩福壽綿,。
記者手記
讓心中的誓詞熠熠生輝
□李浩
一段誓言,可以信守多久,?
從1944到2024,,歷史的車輪緩緩駛過,。80年前,面對劫難中的國家,,意氣風發(fā)的那個少年,,冒著槍林彈雨守衛(wèi)了疆土,甘愿付出生命堅守信仰,;新中國成立后,,王秉林又留在了這片戰(zhàn)斗過的紅色熱土,接續(xù)奮斗,。對王秉林來說,,變化的是歲月年輪,不變的是對黨的信仰,、忠誠和摯愛,,是“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
采訪中,王秉林莊嚴地重溫入黨誓詞這一幕讓人尤為驚嘆,。不足百字的入黨誓詞,,雖然篇幅短小、語言淺顯,,但這位98歲的老人,,卻一字不差、字字鏗鏘,。知行合一,。光榮在黨80年,,王秉林用熱血報效國家,,用真情服務人民,為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做到了“一誓一生”“一諾一生”。
每個時代的黨員都面臨著獨特的時代特點,,也有著每個時代黨員特有的使命,。接過歷史的“接力棒” ,我們更應不忘“我志愿”之堅定,,努力前行,,續(xù)寫榮光,讓心中的誓詞熠熠生輝,!

- 上一篇:沒有了
- 下一篇:“2024年信陽市十大新聞”,,今日揭曉,!
報曉風
信陽日報微信
掌上信陽微信
信陽日報新浪微博
信陽日報騰訊微博
請您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并遵守相關(guān)規(guī)定,。網(wǎng)友評論
網(wǎng)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陽新聞網(wǎng)立場,。